團扇:詩文書畫的芳草地
團扇的最后定型是紗羅綾絹完成的。任何一個事物都有一個初創(chuàng)、完善和定制過程。團扇之所以另名紈扇,都認為因之班婕妤的《怨歌行》詩,此詩證明漢成帝時已經(jīng)有了這樣的扇子。此外大文學家班固有《白綺扇賦》,說明西漢時期已有了綺羅絲織品制成的團扇,在蔡邕的《團扇賦》中有“班生贍博,《白綺》乃傳”的句子,可見當時此賦名氣很大,即便后來亡佚了。
為什么在團扇這個問題上著重筆墨?實際上,當紙未出現(xiàn)之時,而絹帛類絲織品已先之進入了“記錄”時代。紈扇就是竹木做骨架用絲織物完成的,這樣的扇子輕輕一扇產(chǎn)生的風力很大,這樣的扇子巧俏輕便很容易讓人拿著,最重要的是,紈扇的絹帛平面,給書畫家提供了一個“流動畫廊”。
團扇的命名是以形狀命名,團即是圓,團扇其實就是圓扇,而圓扇的材質(zhì)開始是編竹篾而成圓形,沈從文先生這樣說:“南北朝紈扇扇面較大,唐代早期還多作腰圓形,近于由麈尾簡化而成,(唐)開元天寶以來才多‘圓如滿月’式樣。”生于公元5世紀的周興嗣寫的《千字文》也有“紈扇圓潔,銀燭煒煌”的句子。
應該得出這樣的推論,因為麈尾是扇子和象征權(quán)力信物的綜合體,一般都作“腰圓形”,此時的團扇受其影響是躲不開的。團扇又稱“合歡扇”,因其圓而喻圓滿而謂合歡,東晉時的楊方寫有《合歡詩》五首。如“其一”中有“食共并根穗,飲共連理杯。衣用雙絲絹,寢共無縫裯”;“其二”中有“寢共織成被,絮用同功綿。暑搖比翼扇,寒坐并肩氈”。
在漢畫像磚中統(tǒng)計,里面出現(xiàn)過七八種不同形狀的類似扇子的器物。團扇的前身被稱之為便面,《漢書·張敞傳》“自以便面拊馬”。顏師古注:“便面,所以障面、蓋面之類也,不欲見人,以此自障(遮擋)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睆漠嬒袷锌闯笋R車手執(zhí)的便面大都是一個半圓形,由此讓人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兩個半圓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圓。
顏師古是一個很執(zhí)著的人,他在《匡謬正俗》卷五中對便面和扇的區(qū)別做了“正謬”之言,他說:“原夫扇者,所用振揚塵氛,來風卻暑,鳥羽箑可呼為扇,至如歌者為容,專用掩口,侍從擁執(zhí),義在障人,并得扇名,斯不精矣。今車輿之后‘提扇’,蓋便面之遺事歟?按桑門所持竹扇,形不圜者,又便面之舊制矣。”從這里看出便面和扇是兩種用途不同的東西,一是用來遮面掩口之雅用,一是來風卻暑之常用。沙門(佛門)所持的竹扇,形狀不是圓形的就是便面演化而來的。
可不可以這樣理解,一般情況下,不圓或半圓的是便面,圓的是扇。倘這樣團扇最初的命名是由此道理在其中的。
任何一種器物都有它最基本的一個形制,團扇開始是由竹編而成,后演化以竹為骨架裱糊上絹帛,基本成就了一種扇制。團扇的出現(xiàn)給文人墨客拓辟出了一個園地,一個書畫的園地。此前的翣箑非羽即葉,在上面寫寫畫畫皆無可能。此時的團扇讓人眼前一亮。
凡文人都有題字癖和讀字癖,宋代詩人周邦彥說:“下馬先尋題壁字,出門閑記傍村名?!本褪乾F(xiàn)在旅游,許多人不是先看風景而是先從多種文字中尋找歷史痕跡,而且對題字更有興趣,古人的“題壁”就是一例。古代的館驛什么的都有粉墻,專門刷白了供來往客商食客題寫,《水滸傳》宋江題寫反詩,就是喝醉了酒在粉壁上白紙墨字被抓了個“現(xiàn)行”。團扇的出現(xiàn),嚴格地說,紈扇(經(jīng)絹帛裱糊)的出現(xiàn)給中國詩文書法繪畫留下一塊“芳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