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上億,名畫天價背后的秘密
為什么有些藝術家的作品可以拍出天價?在它變成天價前,它一般賣多少錢?
如果你在1901年6月24日的法國,去到沃拉爾的畫廊,你可以花150法郎(變成天價之前的價格)買一張叫做畢加索的年輕畫家的畫。那時候他剛剛20歲,正在舉辦人生中第一次畫展。
150法郎是什么概念呢?那時法國工人平均月工資大約210法郎。如果按2015年北京職工平均月工資7086塊來粗暴換算一下,怎么也得值5000塊錢吧。
當時能舉辦那次畫展本身對一個年輕畫家來說已經(jīng)挺成功了,可惜,那時候很多人指責他的作品七拼八湊,風格簡直大雜燴,畫展結束后,他一張畫也沒有賣出去,讓他深受打擊。
畢加索《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
這件作品其實只是他一套中的一幅。這套作品總共有15幅,是他在1955年創(chuàng)作的。那時候,74歲的畢加索已經(jīng)很有名了,所以當年這15幅畫由畢加索的經(jīng)銷商亨利·卡斯維勒以21.3萬美元(這就是成名畫家的價格)的價格賣給了岡茨夫婦。
這幅畢加索的《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當時拍出的價格是3190萬美元……如果不考慮通脹,以及將它的購入價格以1.42萬美元的平均價來計算的話,1955年到1997年42年間,它的價格上漲了2246倍。
為了兼顧通脹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房價,根據(jù)美國星條置業(yè)數(shù)據(jù),1950年美國獨棟房的均價是8450美元,到了1990年為123000美元,只翻了不到15倍。
所以與其問藝術品為什么這么貴,不如把問題改成:為什么有人愿意以那么高的價格去買?
畢竟秉持著“只買最貴”的原則可以讓你——“賺得最多,虧得最少?!?span id="_baidu_bookmark_end_105" style="display: none; line-height: 0px;">?
從某種程度上,拍賣場上那些最貴的藝術品早就脫離了消費品的領域,它們更像是一種硬通貨,一種幾乎從不貶值的投資品。
“藝術品價格上漲最快的時期,不是世界經(jīng)濟普遍繁榮之時。就杰作而言,在股市、債券、貨幣及其他投資方式低迷之時,其價格上漲最為迅猛?!?/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