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館藏吳昌碩書畫代表作,值得收藏!
歲朝清供圖軸
紙本,設(shè)色,縱151.6cm,橫80.7cm
故宮博物院藏
歲朝指農(nóng)歷元旦,歷代畫家特別是文人畫家都喜歡在這一天繪制《歲朝清供圖》,作為新年伊始的首幅作品。吳昌碩作為一名文人畫家,也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其最大的特點是很少取材于牡丹,他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話披露了其用意,文曰:“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虱,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此段話寫于1889年,而在這幅1915年的《歲朝清供圖》中仍然不見牡丹形象,其時吳氏的生活已有了極大改善,但仍不畫牡丹,可見其富貴不移初志的高雅人格與畫品。
此圖以瓶梅、水仙、蒲草、秀石諸品組合而成,并置于瓶盆等器物中,以示為案頭清供之物。物品高下低昂、錯落有致地安排于畫面,并以右高左低的對角形式排列,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別配以題識和印章,這是吳昌碩花卉畫中常用的構(gòu)圖形式。畫面左上角自題:“歲朝清供。歲朝寫案頭花,象古人所作歲時物之遷流也,茲擬其意。乙卯歲寒吳昌碩。”
此圖信手揮灑,真情流溢筆端。高頸古瓶中的一枝紅梅,以及翠綠的水仙,紛披的蒲草,皆得其大意,筆法雋逸灑脫,極具清逸雅淡之氣。用墨、設(shè)色也恰到好處,用墨濃淡相宜,設(shè)色俏麗鮮艷,雅妍相兼,雙勾敷色的水仙花,更體現(xiàn)了吳氏晚年運筆遒勁古拙的獨特風(fēng)韻。
荷花圖軸
紙本,設(shè)色,縱163.4cm,橫47.5cm
故宮博物院藏
右上方以篆書自題:“石師潑墨,往往如此。乙巳秋中吳俊卿?!扁j“吳俊之印”白文印。乙巳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吳昌碩時年62歲。
圖繪荷塘小景。荷葉以潑墨法繪出,墨分五彩,濃淡相宜;荷花以胭脂加水暈染,得嬌艷欲滴之貌。構(gòu)圖盈滿,層次鮮明,畫風(fēng)新奇。
紫藤圖軸
紙本,設(shè)色,縱132.5cm,橫41.2cm
故宮博物院藏
吳昌碩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因此他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能夠以書入畫,曾自言:“草書作葡萄,筆動走蛟龍”,又言:“臨撫石鼓瑯玡筆,戲為幽蘭一寫真?!贝藞D便是他以狂草筆法創(chuàng)作的寫意畫佳作。其畫意而不畫形的灑脫筆墨,顯現(xiàn)出書法中氣貫神通的審美意趣,同時也生動地展現(xiàn)出紫藤沐浴春光的勃勃生機。
玉蘭圖軸
紙本,設(shè)色,縱174.8cm,橫47.5cm
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玉蘭花依石而開的景致。白描的玉蘭與墨染的山石形成強烈的黑白對比,相互依托,虛實相生。蘭、石以金石篆籀的筆法入畫,渾厚老辣的筆墨融入簡率疏野的寫意花鳥畫格之中,營造出“豪放而馨香”的綺麗效果,與圖中蒼勁有力的書法相映生輝。此幅當(dāng)屬詩書畫有機結(jié)合的佳作。
款署 :“木筆年年紀(jì)歲華,昌碩?!扁j“昌碩”白文方印。右下自題五言詩:“風(fēng)過影玲瓏,簾開雪未融。色疑來蜀后,光欲奪蟾宮。不夜云歸晚,無暇玉鑄工。青蓮真失計,貪賦鼠姑紅。己酉夏四月,安吉吳俊卿。”鈐“倉翁”白文方印、“古鄣”白文方印。
“己酉”為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作者時年66歲。
天竺水仙圖軸
紙本,設(shè)色,縱174.7cm,橫47.5cm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群仙祝壽。擬范湖居士。己酉吳俊卿。”鈐“昌碩”白文印。
“己酉”為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吳昌碩時年66歲。
此圖又名《群仙祝壽》。圖繪天竺、水仙。構(gòu)圖頗具匠心,水仙順坡生長取斜勢,而參差錯落的天竺直、斜之姿兼?zhèn)洌巩嬅娓挥谧兓?,情趣盎然。水仙的葉片以墨筆勾線,石綠填色,濃厚的色彩增添了鮮活的生機;高挑的天竺則以寫實手法點染而成,其艷麗的嫣紅色與水仙的綠色形成冷暖色調(diào)的對比,色彩明亮卻不俗艷。此作是吳昌碩花卉畫的代表作之一。
天竺、水仙均有長壽之意,且諧“諸仙”之音,是壽意畫的常用題材。范湖居士即周閑(1820-1875年),字存伯,一字小園,號范湖居士,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晚清上海重要畫家,精于水墨花卉,與任熊、任頤、吳昌碩等相友善。圖題“擬范湖居士”,可知此圖有借鑒周氏之處。
吳昌碩 紫藤圖
金箋,設(shè)色,縱163.4cm,橫47.3cm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1905年吳昌碩62歲作,為花卉四條屏之末條。款:“乙巳(1905年)八月八日,安吉吳俊卿擬十三峰草堂”。鈐“吳俊之印”。繪藤葉凌空倚勢,宛若龍翔鳳舞。藤條盤繞回曲,纏石數(shù)重。作者嫻熟地運用狂草般的筆法,飛動迅疾,一氣呵成。同時,此畫畫氣不畫形,追求書法中氣貫神通的審美意趣。正如他自言:“草書作葡萄,筆動走蛟龍”,又言:“臨撫石鼓瑯玡筆,戲為幽蘭一寫真”等。這種以書入畫的畫風(fēng)別開蹊經(jīng),對近現(xiàn)代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有著深遠(yuǎn)的影響。
此外,該圖施墨渾厚沉穩(wěn)而又淋漓酣暢,構(gòu)圖不拘陳法,巧于設(shè)陳布勢。揮灑之中妙趣橫生,生動的筆墨賦予紫藤生機勃勃,其顯現(xiàn)出的畫境充分地印證了本幅題畫詩:“繁英垂紫玉,條系好春光。歲歲花長好,飄(飄)滿畫堂。”的詩境。
牡丹水仙圖軸
灑金,設(shè)色,縱174.7cm,橫47.5cm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梅生沈老伯大人德配伯母周夫人七十雙壽??∏渚串嫛!扁j“吳昌石”朱文印。
圖中牡丹以沒骨積染法刻畫,筆致瀟灑飄逸,水與墨、色有機地交融,表現(xiàn)出牡丹旺盛的生命力和貴而不驕、艷而不俗的神韻。水仙以白描雙勾法刻畫,其不著一色的葉片與濃艷的牡丹相比具有洗盡鉛華始見真的淡雅之美。生機勃發(fā)的牡丹和水仙營造出喜慶祥和的氛圍,成功地表達(dá)了作者以此圖祝福長輩健康長壽的主題,當(dāng)屬吳昌碩花卉畫的代表作之一。
行書詩軸
紙本,縱130.2cm,橫40.8cm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風(fēng)香鄰有無,花影佛跏趺。歷劫龍吁盋,餐霞鳳別梧。石真彊?。ㄔ娮贮c去)柱,詩奈不奇觚。山儻燕支奪,狂歌待老夫。普寧寺牡丹。丁卯涼秋錄于癖斯堂。吳昌碩年八十四。
本幅書錄五言詩一首,末作者自識:“普寧寺牡丹丁卯涼秋錄于癖斯堂,吳昌碩年八十四?!毕骡j“倉碩”印。無藏印?!岸∶睘?927年。普寧寺位于今杭州市余杭區(qū)仁和鎮(zhèn)東塘普寧村,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年間(936-944年),吳越王錢氏所建。普寧寺屢毀屢興,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是最后一次重建。寺內(nèi)原有“玉樓春”牡丹十八墩,相傳為于謙手植,至清時花滿庭院。今存六大本,花朵特大,白中帶紫。據(jù)記載,普寧寺牡丹為塘棲二十四景之一,被譽為花中之魁。
此軸書法古拙遒勁,于法度之外別開生面。用筆時而厚重沉著,時而瀟灑飄逸,起筆與橫筆多沉實,撇筆多細(xì)長,有如其畫梅之法。結(jié)字多欹側(cè),但以筆劃之粗細(xì)保持字形的穩(wěn)定,無傾倒之勢,充分體現(xiàn)了吳氏書法“用筆遒勁,氣息深厚”,“結(jié)體以上下左右取姿勢”的書法特征,并可從中看到許多繪畫的用筆特點,面貌獨具一格。
篆書八言聯(lián)
紙本,縱172.5cm,橫36.7cm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花時鯉帛寓安迺樂,辭中虎帥寫翰為猷。 集獵碣字。時丁巳先花朝數(shù)日客春申浦。安吉吳昌碩。
此件集石鼓文對聯(lián)書于民國六年(1917年),吳昌碩時年74歲。筆法渾厚流暢,方圓兼濟,變化豐富,充滿古樸凝練、沉實恣肆的金石氣,是吳昌碩晚年創(chuàng)作的石鼓文精品。
石鼓為戰(zhàn)國時期秦國刻石,以形狀似鼓而得名,因銘文內(nèi)容記述貴族游獵事,又稱獵碣。石鼓共十只,分刻先秦古歌一篇。石鼓文是籀文向小篆過渡階段的文字,其體態(tài)堂皇整肅,筆法雄渾圓活,風(fēng)神氣質(zhì)在古文字書法中獨樹一幟。因時代久遠(yuǎn),字跡多有磨滅。石鼓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于石鼓館展出。
作為繼鄧石如之后的又一位篆書大師,吳昌碩將鄧石如立足小篆的探索領(lǐng)域拓展到商周大篆,主要圍繞石鼓文進(jìn)行創(chuàng)作。他打破了清人以筆追金的擬古觀念,以自然舒展的行書筆法入篆,從神形兩方面表現(xiàn)三代文字雄強蒼渾的審美趣味,為大篆古法注入了新的氣息。
掃一掃,掌握最權(quán)威最及時的信息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