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作品落款常識(shí)
現(xiàn)代書法家在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中,落款大都會(huì)記載書寫時(shí)間,但有些現(xiàn)代前衛(wèi)派則有不落書寫時(shí)間的情形。近代書法家紀(jì)年有采用公元紀(jì)年方式。除了公元紀(jì)年方式,大部分書法家還使用傳統(tǒng)干支紀(jì)年方式,因?yàn)閭鹘y(tǒng)書法比較講究紀(jì)時(shí)方法,因其占落款極重要性,干支紀(jì)年是從古至今一直沿用的一種紀(jì)年方式。
在古代及傳統(tǒng)書法家一般采用干支紀(jì)年方式,以天干地支相組合。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也稱十干。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也稱十二支。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可依序排列成六十組,
從甲子至癸亥代表六十年,一般稱為六十花甲子。
而在年月之前,也有加上歲在、歲次等。
季節(jié)與月份以農(nóng)歷為主。
春季是指正月、二月、三月;
夏季是指四月、五月、六月;
秋季是指七月、八月、九月;
冬季是指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每一季中的三個(gè)月,可依孟、仲、季相次。
如秋季;七月稱孟秋、八月稱仲秋、九月稱季秋,其他三季亦同。
每季的第一個(gè)月也可以依初、早、首、始、新、上、肇、開等,
如:初冬、早冬、首冬、始冬、開冬、新冬、上冬等等;
第二個(gè)月可依中、正、半等,如:春半、春中、正冬等等;
第三個(gè)月可依晚、末、暮等,如:晚春、末秋、暮冬等等;
每季的末月又稱杪月,源出【禮記】。
三月稱杪春、六月稱杪夏、九月稱杪秋、十二月稱杪冬。月和日的雅稱都有來歷。 一般而言,依淵源可分幾類:、上古典籍、農(nóng)歷節(jié)氣、民俗節(jié)日、文學(xué)典古、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等等。
以下是月日代稱之整理:
一月:孟春、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歲始、肇春、初陽。
二月:仲春、卯月、如月、夾鐘、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三月:季春、辰月、病月、姑洗、桃月、暮春、桐月、晚春、春杪、余春。
四月:孟夏、巳月、余月、中呂、初夏、麥月、槐月、夏首、新夏、梅月。
五月:仲夏、午月、皋月、蕤賓、蒲月、榴月、星月、盛夏、夏半、芒種。
六月:季夏、未月、且月、林鐘、荷月、晚夏、暮夏、荔月、晚夏、杪夏。
七月:孟秋、申月、相月、夷則、瓜月、初秋、桐秋、桐月、蘭月、肇秋。
八月:仲秋、酉月、壯月、南呂、桂秋、桂月、清秋、拓月、秋半、中律。
九月:季秋、戍月、玄月、無射、菊月、暮秋、涼秋、杪商、秋末、殘秋。
十月:孟冬、亥月、陽月、應(yīng)鐘、初冬、早冬、首冬、始冬、開冬、新冬。
十一月:仲冬、子月、辜月、黃鐘、霜月、寒月、葭月、正冬、暢月。
十二月:季冬、丑月、涂月、大呂、臘月、暮冬、梅月、暮歲、歲杪。
每月一日至十日:上旬、上浣、上瀚、上澣,
每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中旬、中浣、中瀚、中澣,
每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下旬、下浣、下瀚、下澣,
每月初一:朔、旦、額;每月十五日:望;
每月最末一日:晦,
其他:元旦(元月一日)、元宵(元月十五日)、端午(五月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中秋(八月十五日)清明、冬至、七夕、重陽、除夕等等。
二十四節(jié)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鈴印
“一般書畫家,差不多都有一些自用的印章,有姓名印、齋館印、別號(hào)印、里氏印、詩詞印、吉語印或啟事印等,這些印如果用的不得當(dāng),不但不能為書畫增色,且可招致笑談,所以用印不可不慎。
古人用印都有法度,凡晚輩或?qū)傧轮聲蹲痖L的,都用姓名印,平輩相交用字印,尊長與晚輩方可用道號(hào)印。用於詩文書畫,如僅用一印,則用姓名印;如用兩印,則姓名印在上、字印在下;用三四印,則姓名印第一、字印第二、道號(hào)印第三、齋館印第四。因?yàn)橄扔行彰?,再有字、?hào)、齋館,所以不能先后倒置。
用印時(shí),如用兩方印,古法是白文與白文合用、朱文與朱文合用,近世則朱白文合用,普通為白文印在上、朱文印在下,有名有字,即為對(duì)章。在畫幅中用印時(shí),尤需注意印之距離與高低,如寫七言的對(duì)聯(lián),下聯(lián)落款宜在第三字與第四字間,而用印則應(yīng)視款字的大小而定,若印為一寸大小,用兩方印時(shí),兩方印相距應(yīng)一寸左右,過遠(yuǎn)過近均不甚雅。如寫一幀單條,則落款必須在主文左下方,但不可太靠下方,不然,與主文平腳,則印無法鈐蓋,即使留有一印之空白,將印鈐蓋其上,亦必不適宜。書畫落款固然重要,而鈐印則視款之高低而定,如落款不小心,過於低落,可以把印鈐在姓名左邊,使艷紅的顏色,襯於黧黑之中,便可反俗為雅。
印之大小,總以較款字稍小為合度,若大於款書,則有喧賓奪主之勢(shì);又有聯(lián)珠印,刻二小印,中有距離而印身相連,若倒凹字形,可用於扇箑及小形書畫。此事雖無定法,但多看古人書畫,即可了然於心。
書畫上用的閑章多為詩文印、齋館印,方的、長的、自然形的都有,長方的或橢圓的以及自然形的,可以作為「引首章」用。所謂引首,用於書幅開始或畫幅題字的起首第一字或第一二字之間,視幅度的長短、印章的大小稍有高低,但總在開首部份。詩詞文句印、齋館印、吉語印乃至肖形印,不論方的、圓的、自然形的,如果形狀較大,均可以用於書件的右下角、畫件的左右下角,謂之「押角章」。押角必須書畫件的角落有空白之余地,襯上一方紅色印章,使之更為生色,但鈐蓋的位置不可太低,低則有局促之感,應(yīng)離書畫件之邊角有適當(dāng)距離,視印之大小與書畫件大小而定。個(gè)別欣賞印章是一種藝術(shù)品;配合書畫的印章又是另一種深刻的情味。顏色的對(duì)比、空間的安排,醞釀著雋永可感的美,「篆刻藝術(shù)」就這樣把美感的層次,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中國畫自宋代開始,有少數(shù)畫家在畫面不醒目的角落上落款或鈐印。
元代文人畫盛行時(shí),文人有意展露他們的書藝與文章,因此在落款后還加上相關(guān)的題記或詩文,并且書寫在畫面相當(dāng)明顯的位置上,落款題字遂與繪畫形成了新的結(jié)合關(guān)系。而畫家的鈐印,也從此時(shí)開始成為慣例,在詩書畫之外,又融入了印章藝術(shù),使中國繪畫含蘊(yùn)了更豐富的藝術(shù)性。
在書畫作品上的印章,有引首章,押角章、姓名印,騎縫章,收藏鑒賞章之分,其 各有所司,別具功能說明如下:
書畫用印形狀及種類
閑章:長形印、橢形印、自然形印。
引首章
1.使用:長形印、橢形印、自然形印。鈐蓋在作品上首的印章。
2.內(nèi)容:齋名、籍貫、吉語格言、肖形。
押角章
1.使用:書件用較小型閑章畫件用較大型方形印,鈐蓋於作品下部或署款的印章。
2.內(nèi)容:詩句、格言、齋名。
姓名章
1.使用:方形印、圓形印。
2.內(nèi)容:姓名、字印、道號(hào)印、齋名。
收藏印(鑒藏印)
1. 用於書畫的鑒賞的印章。
2.某某收藏、某某秘、某某過目、某某鑒賞等。
3.皇帝則只用年號(hào),如宋徽宗用【大觀】。
其他
1.齋舘別號(hào)印:在自己的居住地方另取齋館別號(hào),以為自我的專屬空間。將齋館別號(hào)刻入印章,則稱為「齋館印」?!庚S館印」約開始於唐代(西元618--907)李泌的〔端居室〕一印。其后宋元明時(shí)代的文人則有廣泛使用現(xiàn)象,如米芾有〔寶晉齋〕
2.臣妾印:古代【臣】是男子謙稱【妾】是女子謙稱。
3.朱白文相間?。褐彀孜母饕话氲挠?。
4.肖形?。合笮斡。玑鳙C、牛耕、歌舞、鼓琴、動(dòng)物。
5.四靈?。何淖滞怙椧札埢ⅧP龜(即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形像
6.吉語?。簯?zhàn)國時(shí)殉葬多用吉語印,是閑章的先河。
7.花押?。核卧髑甯鞔加?,以姓名畫成符號(hào)代替文字入印。
雖然用印有通則,但是也有一些收藏家喜歡在古畫上蓋印,表示此畫為我所有,尤其是乾隆,在故宮很多畫中都曾被他蓋印。
掃一掃,掌握最權(quán)威最及時(shí)的信息動(dòng)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