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事」齊白石與西安的不解情緣
光緒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時齊白石四十歲。這年冬天,在湖南湘潭一帶畫畫為生的齊白石,有天接到遠在西安的朋友夏午詒的一封信,邀請他到西安做畫師,為其夫人姚無雙教畫。從未出過遠門的齊白石正在猶豫之際,又收到也在西安的另一位朋友郭葆生的一封長信,說“關中夙號天險,山川雄奇,收之筆底,定多杰作。兄仰事俯蓄,固知憚于旅寄,然為畫境進益起見,西安之行,殊不可少”。力勸他成行,以提高繪畫水平。
郭人漳 清末名將郭松林之子,
曾參與華興會,其思想之激越可想而知
齊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縣一個農(nóng)民家庭,自小做木工活,后來成為湘潭一帶頗有影響的畫師。夏午詒和郭葆生,都是他在湘潭畫畫時認識的朋友。夏午詒名壽田,桂陽州名士,其父夏時任陜西藩臺時,他隨之去了西安。郭葆生名人漳,與齊白石同縣,此時也在西安。對朋友的盛情邀請,齊白石最終還是答應了,西安之行成為他一生中遠游的始點。
齊白石到達西安已屆年底,就住在夏午詒家,教姚無雙學畫。姚無雙學得很認真,他也很高興,曾自刻一小印,題曰“無雙從游”。在這里,他見到了在湖南相識的朋友郭葆生、張仲揚、徐崇立等,他們相攜游覽西安名勝,如碑林、大雁塔、牛首山、華清池等。
碑林
大雁塔
在游大雁塔時,他曾題詩一首:“長安城外柳絲絲,雁塔曾經(jīng)春社時。無意姓名題上塔,至今人不識阿芝?!?/strong>(“阿芝”是其別號)長安自古有“雁塔題名”的傳統(tǒng)活動,這時的齊白石自知沒有什么名氣,因而也未在大雁塔題名留念。
經(jīng)夏午詒介紹,齊白石結識了大詩人樊增祥。樊增祥字嘉夫,號樊山,湖北恩施人。他于光緒三年(1877年)中進士,后歷任陜西宜川、咸寧、富平、長安、渭南知縣,此時正在陜西臬司任上。他以詩文名噪一時,善作紅梅詩,尤以記賽金花事的《彩云曲》最負盛名。據(jù)齊白石的老友黎錦熙說,齊白石最初見樊增祥時,還發(fā)生過一件極富戲劇性的事。有天雪后初晴,齊白石出于對樊的敬意,專門刻了幾枚印章,到臬司衙門拜見樊大人。因他不懂得官場的行情,未給“門上”(傳達)送“門包”(紅包),“門上”竟不予通報。他一氣之下回到寓所。夏午詒聽說后告知樊增祥,他立即來到夏府,與齊白石見面后相談甚得,接納了他的印章,并送給他五十兩銀子作為報酬。后來,還為他開了個刻印作畫的潤資標準,以擴大他在西安的影響。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員、文學家。
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別字樊山,號云門,晚號天琴老人
第二年三月,夏午詒的父親夏時由陜西升任江西巡撫,晉京辦理政務。夏午詒再邀齊白石同往,他答應一起去北京。
齊白石有首《自題閑看西山》詩,自注云:“余出西安,道過華陰縣,登萬歲樓看華山,至暮,點燈畫圖,圖中桃花長約數(shù)十里?!?/strong>
他在陜西畫的這幅《華山圖》,連同來西安途中畫的《洞庭看日圖》,由西安赴北京途中畫的《嵩山圖》,則是他此次西安之行“自畫所游之境”的代表作品。
《借山圖卷》之四
《借山圖卷》之五
《借山圖卷》之十三
特別是這幅《華山圖》,很為齊白石所珍愛,自題詩云:“仙人見我手曾搖,怪我塵情尚未消。馬上慣為山寫照,三峰如削筆如刀。”他回到湖南后,其師胡沁園對《華山圖》愛不釋手,讓他將這幅畫縮寫在一把扇面上,以供隨時把玩。特別是華陰一路桃花,長達數(shù)十里,給他留下了極為美好的印象。直到晚年,他定居北京,有次游覽西山時還想起華山桃花之美,曾補題詩曰:“中年長安游,佳景初驚訝。積雪堆華山,桃芍華山下?!?span id="_baidu_bookmark_end_124" style="display: none; line-height: 0px;">?
當齊白石離開西安時,樊增祥曾對他說,他五月也要去北京,慈禧太后很愛畫,愿意保薦他當宮廷畫師。齊白石在北京一直住在夏府。到了五月,他聽說樊已從西安起程,怕見面后又提起此事,于是他堅決辭別夏午詒,欲回湖南老家。夏午詒不好強留,提出愿意為他在湘潭捐一縣丞,也為他今后發(fā)展方便一些。齊白石平生最怕見貴人,更無意做官,他謝絕了夏的好意,辭別他還鄉(xiāng)。等樊增祥抵達北京時,齊白石已經(jīng)踏上了返鄉(xiāng)的歸程。
齊白石的西安之行,是他四十歲開始遠游的第一站,為他一生“五出五歸”開了個好頭,也為他畫風的變革奠定了基礎。黎錦熙評論說,齊白石的畫以工筆為主,草蟲早就傳神;到他作遠游之后,畫風漸變,才走上了吳昌碩開創(chuàng)的花卉翎毛一派,成為近現(xiàn)代中國畫一代宗師。
黎錦熙
掃一掃,掌握最權威最及時的信息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