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印從書出顯蒼穹
許多人熟悉齊白石是從他的繪畫開始的,但白石老人卻自稱,他的印比畫更好!這又為何? 客觀地說,如果齊白石只是一位單純的繪畫者,他不可能,也沒有理由成為大師??梢哉f齊白石的篆刻是他繪畫的基石,沒有篆刻的成就,齊白石的繪畫就沒有藝術(shù)的支撐點。
齊老篆刻中
首先,齊白石27歲開始學畫,但齊白石最早制印的年齡更早。在27歲以前,齊白石就已經(jīng)開始對篆刻的研習與創(chuàng)作了。早年的木匠生涯,使其奠定了堅實的基本功,其腕力大,手頭準,分寸感極強,這為后來的齊氏印風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其次,齊白石的印風是與其書風一脈相承,互相發(fā)展的。 再次,齊白石的印才是透視白石藝術(shù)構(gòu)思、創(chuàng)作、成就最理想的窗口。我們看白石老人的印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快”。許多重復單調(diào)的文字,在白石老人看來,恰恰是其標新立異的良機。
啟功先生:“白石老人刻印很有趣兒。他把石頭抵在桌子邊上,拿起石頭近看看,遠看看,先刻橫,再刻豎,最后將筆畫的連接處用刀尖收拾收拾就得了……”
看齊白石的印,不難發(fā)現(xiàn)有如下幾個特點
①、以刀代筆,以書法做印法。齊老的篆書取法高古,在制印中,白石老人充分發(fā)揮了書法的長處,直接了當,沉著痛快。
②、布白以書法虛實為印法黑白。在這一點上,最微妙,也最難體會。但這也是理解篆刻之美的關(guān)鍵。
③、特別是紅白以外那些“看不到”的地方,但能量巨大。以“寂寞之道”(白文),白石(朱文)印為例,即可體會到不刻之刻的妙用。
④、紅白反差巨大,這給他的繪畫構(gòu)圖平添了極大的,非金石家所不能為的金石味。而這種味道不是調(diào)出來的,而是本能天然地從白石的內(nèi)心迸發(fā)出來的。
⑤、刀法簡單,構(gòu)圖精妙,不加思索,巧與拙相得益彰。白石印的線條,一面光潔,一面粗糙,好像是側(cè)鋒用筆一樣,全以真刀出刀。
⑥、在字與字,字與邊的處理上大膽而別具匠心,借邊、損邊、去邊、細邊、粗邊,方寸之地,充滿智慧。
⑦、一般不用質(zhì)地特別細密的印材,大部分以青田為主,壽山為輔。青田石最大的特點是石脆而受刀,其刀刻效果與白石書法感覺最相稱,所以我們看白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國湘潭人也”,“草木未必無情”等等都是以青田老料為之。
齊白石篆刻作品賞析
吾幼掛書牛角
“吾幼掛書牛角” 齊白石幼年家境貧苦。七歲時,跟外公讀了幾天書便中斷了,不得不上山砍柴、放牛,甚至下田干農(nóng)家雜活。每當他外出砍柴、放牛時,老祖母就要在他身上佩一辟邪的銅牌和一只銅鈴。每聽到鈴聲叮當,慈祥的祖母便知道小孫孫平安歸來了。所以,白石老人在晚年曾刻有一方印“吾幼掛書牛角”,以紀念他的老祖母。
白石
“白石”兩字的兩個方口,呈上下、大小錯落排列,使兩個字的重心有了變化。而“白”三畫的間距也不平均,“日”上的一豎一撇似篆似隸,與“白”字一長橫各有穿插之妙,這一撇即起了隔開兩字方口橫線條的作用,又在左下方的大塊留空處,增添了靈動之感。白石老人在各盡所刻印上頗多真知灼見,他一向主張印章的空白是開拓意境,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調(diào)動欣賞者積極性的重要手段。
中國長沙湘潭人也
“中國長沙湘潭人也”白石刻印純用單刀闊斧的單刀沖刻,追求痛快淋漓,反對做作修飾。他曾有詩云:“做摹蝕削可愁人,與世相違我輩能;快劍斬蛇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我們從他這方----悍凌厲、縱橫揮灑的作品中,是可以感受他的那種刀筆縱橫的風姿的。
八碩樓
“八碩樓”是一方齋館印,許多收藏家常好以本人收藏的文物精品顏其齋室名,如“二百蘭亭齋”、“二十八將軍齋”、“十鐘山房”、“萬印樓”、“二弩精舍”、“寶晉齋”等。此印“八”字只兩筆,大膽留紅之效果,比起趙之謙的“二金蝶堂”,并不遜色。下半部有九根垂筆,由于在長短、尖銳、間距等方面加以變化,故無雷同呆板之感。線條間的并筆,避免了瑣碎之敝,呈現(xiàn)出一種欹斜剝落的奇趣。
齊大
“齊大”是一方自用的朱文印,由于“齊”采用簡寫,因而全印的七根垂線,造成變化上的難度不亞于上述“白石”一印。但是我們由左到右地審視,第一根垂線上粗下尖細,微有彎意,上段粗線,補足了殘邊的空缺;第二條稍短,微向外彎;第三條粗細有點變化,微向中彎,也稍長;第四條最為尖細挺勁,微斷而直插印底;第五條特別緊靠左線而微收,末端稍鈍微向左彎;第六條間距比前兩條間稍寬,末端銳利;末條相距最大,上粗下細,向右下角斜插粘邊,另外,僅有的兩條橫線一高一低,“齊”字三個三角形變化不一,角有全有殘,四邊粗細不等,極盡變化之能事。這處堅挺的朱文線條,尤如斬長鯨的利劍,或是武士手中的長槍大戟,又如雄鷹的尖嘴利爪與駿馬驕健的長腿,給人一種堅忍不拔、氣勢縱橫、凌厲無比的美感。
借山門客
“借山門客”一印,“山、門”二字筆畫較少,大塊留紅,與“借、客”二字相對比呼應。刀法上單刀中鋒,忽粗忽細,有些筆畫有明顯的補刀痕跡以增強厚重感而有些學齊派刻印者卻一知半解,徒襲其貌,單刀直入,盲目追求鋸齒燕尾的外形,真是舍本求末的做法了。
我負人人當負我
“我負人人當負我”,由于“人”字做了重復記號,使全印成六字處理,形成較為平均的三角形分布,各字下部均留有醒目的紅地,而“我、當、負”另又呈倒三角形的分布,則顯得白多紅少,使全印平中生奇,因奇而活。另外,對斜筆較多的字,干脆分置四角,造成全印和諧、統(tǒng)一的風格。
人長壽
“人長壽”面對層層排疊的橫畫,似乎置身在中山陵層層臺階之間此印筆畫雖細而氣勢雄偉,力能扛鼎。如果對橫畫采取平均的排列,必會使人單調(diào)乏味,望而生厭,由于作者在筆畫的粗細、距離的大小等方面極盡變化之能事,因此波瀾橫生,此起彼伏,有應接不暇之感,必欲仔細品味而后快。
悔烏堂
“悔烏堂”這方著名的長方形齋館印,在線條組合變化上與“人長壽”一印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讀者從“人長壽”一印的欣賞中已經(jīng)得到了不少啟示,則可用同樣的方法去研究“悔烏堂”一印中線條的變化?!疤谩弊挚谙乱粰M,故意折其左端,人為地造成空地,為的是與“悔”字右下空處相呼應。此印采用頭尾呼應的辦法,“烏”線條密集,且以橫線條為主,恰與頭尾兩個以直線條為主的字相映成趣,耐人尋味。
大匠之門
“大匠之門”是白石老人為了不忘自已木匠出身的經(jīng)歷而刻制的。針對木匠出身地位低微的世俗偏見,白石老人曾刻過“魯班門下”、“木人”等印,引以為自豪?!按蟆弊炙母构P粗細、姿態(tài)各不相同,其中一筆還明顯地用復刀處理以壯其勢。這四個筆畫特少的字,由于“匠、門”兩字的幾處并筆,顯得顧盼有情,增強了全印的團聚感。
天涯亭過客
“天涯亭過客”,“天、客”二字,都有靠邊一筆以線代邊的筆畫,客字獨立成行,留出了將近一半地位的空白,這種大膽的空白手法,不是精于此道,是難以有這種魄力的。大膽留白,給全印平添一層空靈、寬闊的意境。這方印的空白處,反使內(nèi)蘊更豐富、充實,使空間得到延伸,從而為欣賞者發(fā)揮想象與聯(lián)想留下了余地。印中上方左、右兩角各有斜筆,形成左右對稱的格局?!把摹敝c水以三直代之,“過’字的走之底等這些特殊的篆法,也是齊派印的特點。
致坡(齊白石)
黃岡羅虔(齊白石)
掃一掃,掌握最權(quán)威最及時的信息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