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化金融” 先要理解經濟、文化與金融
大家總是在說“文化金融”那么,但你知道什么是文化金融嗎?我們今天以藝術品市場為例,為大家解讀“經濟、文化、金融”。
首先我們理解一下當下的經濟狀況,文化產業(yè)和金融。我們說2008年中國的人均GDP突破3千美元,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這是一個進入中產的底線的一個門檻,在這個節(jié)點上我們說是生存型向享樂型轉移的一個關鍵結點,也就是說3千美元以下,大家主要的收入是吃和穿,3千美元以上就開始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2014年我們人均GDP突破7400美元,今年我估計按照現(xiàn)在6.5到7的增長速度,是接近8千美元,那么這是一個典型的中等收入國家這樣的一種狀況。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兩個主要的特征:
一個特征就是有多余的錢之后財富管理成為一個巨大的需求;第二個就是精神文化的需求。新常態(tài)下,從藝術品市場上來看,精品的東西仍然被藏家追逐,但是一般這樣的一種普通的藝術品,從2004年開始,無論是成交量,還是成交規(guī)模,明顯的下滑大概20%到30%。
百度指數(shù)顯示,搜索藝術品比較高階段是從2011年一直到2016年底。并且在每年12月份年底達到高峰,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到年底送禮,所以也是這種藝術品的高峰。到了2016年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藝術品的關注度整體都在上升。
那么再看一線城市地區(qū)的分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是我們說藝術品最多的集中在這樣的一些富裕地區(qū),特別是一線城市。年齡結構跨及20—29歲、30—39歲是最大的群體。去年7月份專業(yè)人士在上海、杭州和北京調研了一、二十家藝術品電商,調查的結果是什么呢?80后是最主要的購買群體,同時90后增長得特別快,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藝術品市場的一些新的動態(tài):一線城市的藝術品消費市場的潛質最大。此外,我們還看到市場的一些動向,2015年的3月—6月在上海莫奈的特展,觀展人數(shù)是40萬,這個場地能夠最多容納多少呢?200人,最高的時候一天能夠進去6千人,需要排隊兩個多小時。2015年9月份的故宮,大家都知道,為了看清明上河圖,要排隊多長時間呢?排隊6個小時。故宮的老員工說,其實清明上河圖之前展過7、8次,從來沒有出現(xiàn)這種情況。所以你會觀察市場的特點,實際上08年以后,中國經濟進入中產以后,人們對文化、藝術品的關注也在提升。我們講這一定是跟財富和精神需求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先有關注才會有消費,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些數(shù)據(jù)。
第二個特征,中產和80后和90后漸成藝術品消費市場的主力軍。對于一些中產階層而已,到了一定收入階段的時候,假如說家庭裝修,你會用畫、雕塑和一些設計品,這是一個必然結果。而80后,90后他們的生活理念和50后,60后完全不一樣,雖然他沒有很多的錢,但是他們更加簡單,更加開放,出手更加果斷,對于一些非常好的設計品,他會非常果斷,這個和它的收入沒關系,再加上互聯(lián)網(wǎng)是年輕人的一個天地,藝術品投資更是會成為主流趨勢。
我們剛才說,第一個我們得理解經濟的狀況,第二個理解文化市場的狀況,第三個我們要理解金融的主要功能。在長期的中國的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中國是一種短缺經濟,所以我們把金融都簡單地理解為投資,融資。實際上金融最少有6個方面的功能,除了投資、融資以外,還有支付清算,集中資本和股權的分割機制,提供分散轉移管理風險等這樣的一些途徑,我們可以通過隔離,通過增信,通過計量,通過轉移來管理風險。此外,還有資源的配制,解決激勵機制。所以我們不要簡單地將金融理解為一種投資和融資,金融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文化也有著息息相關的聯(lián)系。
掃一掃,掌握最權威最及時的信息動態(tài)